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元墩下坑

此為源自680米「燕岩頂」,向東北流向的溪流。其下遊先在「老劉屋」 附近與「打鐵屻坑」滙流,再與聞名的「燕岩溪」合流而流出「大埔」「元洲仔」旁而出「吐露港」。因下段流經「元墩下村」左側東側),故借用村名而命名「元墩下坑」。

由於此澗入口被「水務署」所建的設施所隔,不能直接入澗。最方便的,莫過於「元墩下村」廟旁橫移入澗。初入澗道,溪流寬闊而樹木高大,一直沿著石河般的溪流上溯,間有小瀑可嘗 (下圖),但至源頭位置就需棄澗從高可及人的芒草堆認清方向,返回「燕岩頂」旁的「麥理浩徑」而歸。


打鐵屻坑右源



王母瀑

大城石澗」在龐大山谷中可謂支流眾多,但最出眾的,可能就是這條遠在山徑也可遠觀,由一連串瀑布組成的「王母瀑」。

王母瀑」發源自784米的「四方山 / 大瀝」東面,靠近680米「燕岩頂」的小山谷,因在630米「平台山」上名穴「王母點兵」旁 (西側) 流過,故名「王母瀑」。所謂「王母點名」,應指平台山上的一堆亂石。

支流由「大城石澗」起,成高聳的連串瀑布,不獨可觀,行來亦暢快,故又別名「一條龍」。


大城石澗西南坑



大城石澗

第一代「九大石澗」、「陳伯」新「九大石澗」和「祁麟峰」「暢遊香港九大石澗」一書中均收錄此澗。「大城石澗」土名為「大坑」。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大城石澗北源左支

此為「大城石澗北源」 (主源)於590米向西直上「大帽山」山顛的支流,故名「大城石澗北源左支」以說明其位置;也可簡單的稱曰:「大帽山東坑」。

支源向無人踪,於「北源」林中覓得少水的溪流而上,不久便至上圖巨石堆疊之途。此處巨石異常巨大,每堆石堆也有叢林相隔。由於無所謂正途,訪遊者可於林海中任展歸程,直達「大帽山」顛之公路。


禾秧右澗

大城石澗」290米許,左方先出「禾秧坑」,稍入200米許,左方又出一與之平行的支流,亦指向「禾秧山」。因位於「禾秧坑」右方 (地圖的北方),故名「禾秧右澗」。

是澗下段澗型稍細,在接近450米山徑形成一高瀑 (下圖)。山徑以上稍入,先有兩層樓高的巨石強阻一般遊人內進,當攀越至頂後,澗道開揚而可回望澗谷。但隨即又要鑽入潮濕的熱帶雨林中,在稍細的巨石組成的迷宮穿插。

經過大石陣後,突然一道棘林橫截於前,訪遊者宜於林帶稍薄之處逾越之,再次覓得流水澗道上遡。但原來此段稍為易行的澗道只是曇花一現,巨石和茂密的林帶再次變得困足。查此地已近源頭,遊遊者宜覓路離澗,再經過一大片割手的「芒草」組成的林海,就可返回「大帽山」顛的康莊大路。

總括而言,450米山徑以下,澗道易行可嘗;而山徑以上則只適宜真正尋幽探秘之士才可駐足的秘境。


禾秧坑

為「禾秧山 / 假大帽」向東流至「大城石澗」290米的溪流,亦屬「山澗叢集」內百澗之一。

澗於450米山徑以下一段非常平緩;山徑以上澗勢越來越陡,其中一瀑 (下圖) 右上角有一巨石只靠幾塊石顆撐著,搖搖欲墜,頗為特別。經過瀑流帶後,整個河谷被石塊堆疊著,最後消失於「禾草」中。離澗之處正對著「禾秧頂石林」,可順道攀遊之。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大城左澗

這是「大城石澗」自「灰橋」稍入,第一條在210米分源左源,故在「香港山澗叢集」內被賦名「大城左澗」。然而「大城石澗支源眾多,單名「左澗」實難以令人明白所指為何,是故有人以聞名的「禾秧坑」為記,將左方平行的「大城左澗」稱曰「禾秧左澗」。其實此澗下游傍舊「城門八廢村」之一「羌麻窩」(位處是澗230米右方) 而出,故稱作「羌麻窩坑」可能更有特色。

回說此澗差不多全段均在林蔭下流動,下段非常平緩及闊大,在300米橫腰山徑前形成一回可暢泳的潭畔;山徑稍上,才有一小段滑水坡外露於陽光外(下圖)。澗最於320米澗分三源 (留意新地圖反而出錯,將右源標示為一獨立的溪流),取最大的右源而上,經多個連串小瀑流,最後於460米山徑而歸。


禾梨坑左源

「禾」秧山向南流往「梨」木樹邨的溪流,故名「禾梨坑」。此溪為「山澗叢集」內百澗之一,在近入口幾個瀑布如園林景緻般 (下圖),頗宜駐足觀嘗。澗於310米源分左,是次見左源瀑流自峽中成梯級流下,故自此而上,至「相思樹徑」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