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馬鞍山石澗諸論


由北順時針的石澗有:

馬鞍尾(674m)馬尾脊和官坑脊相夾的山谷 
1 馬樟石澗

馬鞍尾(674m)官坑脊、馬頭峰(702m)東北山谷 
2 東馬肚坑右支
3 東馬肚坑右源彌天壁  「
4 東馬肚坑左源斷鳶壁  「」「
5 東馬肚坑左源馬吭峽
6 靈象石澗  「
7 象衢
8 大洞坑荊棘石河  「
9 大洞坑
10 上大洞坑左源
11 下大洞坑左源

馬頭峰(702m)東面,黃家墩(284m)以北山谷
12 西徑坑  「
13 西徑左澗
14 長情坑右源
15 長情坑  「

黃家墩(284m)、馬頭峰(702m)及彎曲山相夾之山谷
16 馬西石澗  「」「
17 彎曲北坑
18 彎西坑 / 馬西左源
19 彎曲東坑

彎曲山及大金鐘(536m)東南
20 巨壩石澗   「
21 彎曲坑右源香蕉蘭石河  「
22 彎曲坑中源仙人石河
23 彎曲坑左源企板石河
24 金字塔石澗  「
25 金字塔左澗

大金鐘(536m)以南
26 北港石澗

大金鐘(536m)及鹿槽山(418m)以西
27 石壟仔坑  「
28 鹿巢坳右澗
29 鹿巢坳坑  「
30 鹿巢坳左澗

鹿槽山(418m)大金鐘(536m)、彎曲山、馬頭峰(702m)、馬鞍尾(674m)及吊手岩相夾之山谷 
31 馬大石澗  「
32 西馬肚右坑
33 馬頭坑  「
34 馬頭坑左源 「
35 西馬肚左坑  「
36 吊手岩南坑
37 下吊手岩南坑

吊手岩及馬鞍尾(674m)馬尾脊相夾之谷位
38 雁恆石澗右源  「
39 雁恆石澗左源
40 石壘峽
41 金毛狗峽  「
42 靈猿守谷 (分五源)  「
43 折雁坑  「
44 馬烏石澗  「

備註:
」- 九大石澗之一
」- 三大險澗之一
」- 「香港山澗叢集」內二百石澗之一

香港石澗諸論

各區石澗 (934條石澗) 索引:

香港島 (156條)
1 鶴咀半島石澗 (41條) 
2 柏架山石澗 (36條)
3 紫羅蘭山石澗 (23條)
4 赤柱山石澗 (16條)
5 港島西石澗 (40條)


九龍半島 (48條)
6 九龍半島石澗 (48條)


新界東 (136條)
7 清水灣半島石澗 (14條)
8 西貢半島東石澗 (75條) 
9 西貢半島西石澗 (47條)


新界中 (165條)
10 馬鞍山石澗 (44條)
11 水牛山石澗 (23條)
12 針草山石澗 (43條)
13 大帽山石澗 (55條)


新界西 (106條)
14 大欖腹地石澗 (35條)
15 九徑山石澗 (32條)
16 青山半島石澗 (39條)


新界東北 (86條)
17 船灣石澗 (21條)
18 八仙嶺石澗 (53條)
19 打鼓嶺石澗 (12條)


新界西北 (32條)
20 林村石澗 (32條)


大嶼山 (186條)
21 老虎頭石澗 (23條)
22 大東山石澗 (67條)
23 芝麻灣半島石澗 (6條)
24 鳳凰山石澗 (33條)
25 彌勒山石澗 (24條)
26 麒麟嶺石澗 (4條)
27 嶼西石澗 (29條)


離島 (19條)
28 離島石澗 (19條)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牛牯塱石澗左源左支



下圓石峒北坑

此溪網上稱作「薄刀屻北坑」,因源出高529米的「薄刀屻」,繼而向北流至「低埔坑」,故名。然此山丘經查攷,正名應為「圓石峒 / 流浮山 / 企屻頂」,「薄刀屻」為誤名,是故溪亦應改作「圓石峒北坑」

查「低埔坑」共有三條右源,分別於70m、110m 及220m 分出。其中以最低一條,即70m 的一條最近最多遊踪。為了與另外二源相區分,可呼曰「下圓石峒北坑」;而以上的二條支源則可稱曰「圓石峒北」及「低埔坑右源」。

回說此溪雖為身為「山澗叢集」內的「低埔坑」其中一條右源,且入口細小,但不要小看它,因只要肯竄入稍密的林內,即起多度斜壁,在乾爽季節,爬來使人暢意,其中以最末的飛瀑自兩旁高聳的崖壁峽中而降,使人驚訝此支流藏有如斯景色。瀑頂以上,為一連串滑坡。克服以後,還要循嚴重風化的陡峭泥坑奮力上引,方至「圓石峒」西面,高515米副峰「棟心屻頂」而歸。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靈猿守谷

最左源

金毛狗峽


雁恆石澗左源


西馬肚左坑

為發源自「馬頭峰」絶峰的「馬頭坑」於320米左出的支源,「香港山澗叢集」內稱作「馬肚石河」。

此澗入口寛大,稍上即遇陡峭的谷位,小心不要沿澗直上或於左壁試圖繞上,因惡壁削谷阻路,正途應於右方入林沿前人路跡而上,出口已是其右支源頂的寬大石河。此大石磊磊的石河稱作「西馬肚石河」,然又因為範圍成倒三角形,故又名「三角石河」(上圖),為「馬鞍五大石河」之首。小心搭級而上,便可至「鞍頂」之大路。



馬頭坑

聞名的「馬大石澗」自170米起源分左右右源起自東南方「大金鐘 / 昂坪山 / 金字塔山」(536米)和「石壁仔山」(458米) 相夾的「昂坪坳」,為馬鞍山村水源之地,除了 330米左源的源頭有遊人探索外,向無人踪;170米的左源則為主源,發源自東北方「馬頭峰」(702米)、「馬鞍尾」(674米,地圖誤名「牛押山」),「吊手岩」及「礦場脊」組成的谷位,即「馬鞍」以西,俗稱「西馬肚」之腹地。


西馬肚」腹地為一谷口向西的「U」形谷位,內有多溪起自以上三峰。曾有訪遊者遊踪的有五條:

(1) 主源為起自「馬頭峰」的最高源頭,險峻的「馬頭坑」(「香港山澗叢集」內稱此作「西馬肚坑」。),內裏有一需攀樹藤而上的「燈籠瀑」,最使人激嘗。

(2) 「馬頭坑」傍另出三源,315米出「馬肚石河」(又稱「西馬肚左坑」),谷中陡壁阻路,遊人需小心迴壁之,臨近馬鞍脊為「馬鞍山五大石河」之首,「三角石河」(或云「西馬肚石河」);

(3) 245米出稍有人踪的「吊手岩南坑」,其中段亦伏陡壁聳立。

(4) 240米傍右則為最近才有人探索的「西馬肚右坑」,澗道內的連串陡峭石坡面,使人盡意。

(5) 235米方出另一荒溪。此荒溪向無人跡,最近筆者訪遊,發覺亦伏崖壁要小心克服。為與「吊手岩南坑」相區別,姑名曰「下吊手岩南坑 / 吊手岩南坑左澗」。

由於每條石澗均有難關需小心克服,是故「西馬肚」腹地向來均為冒險者之樂園。

回說「馬頭坑」內有一絶地如井底觀天狀 (下圖),為三面環壁的「燈籠瀑」。瀑高二至三層樓高,有信心者可一試瀑邊的樹藤上升,一般遊人還是於右方迂迴上引之。瀑頂以上,路跡不顯,需小心摸索跨越數條小支澗,再沿澗邊陡峭的山坡而上,才至702米的「馬鞍山」山頂大道。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折雁坑

折雁坑」為「吊手岩北脊」和「黃金壁脊」之間,自成一水系的溪流。「山澗叢集」內將「雁谷迷徑」以上一段稱曰「折雁峽」,是故整條坑道近來也被呼曰「折雁坑」。網上也有人稱此為「吊手岩北坑」。

折雁峽」內因有斷崖「羊首巖」和飛台「折雁台」而聞名,故頗多探奇者往遊。但此谷附近連串危壁聳立,「折雁台」再上更要跨步上揚才可通至「吊手岩」上的康莊大道,故訪遊者宜於乾爽天氣探遊較佳。

回說「迷徑」水以下雖較少人踪,但也藏有兩個高聳的黑瀑,其中以第一瀑最有危姿 (下圖),真正的溯澗者又怎回放過澗的任何一段呢?


吊手岩南坑

為「馬頭坑」250米的左源,發源自「馬鞍尾」(地圖上誤稱「牛押山) 和「吊手岩」之間。此坑入口其貌不揚而細小,但中段400米岩壁聳立,以最上一層 (下圖) 最有危姿。訪遊者宜於乾爽天氣下才去探遊。



針山南坑



馬烏石澗

香港山澗叢集」內稱曰「牛烏石澗」,為「馬鞍山」副峰,677米的「牛」押山向北流至「烏」溪沙的險峻石澗。但據「黃垤華」攷之,此山原名「馬鞍尾」,與又稱「馬頭峰」之「馬鞍山」隔「馬鞍」相對,成一頭一尾狀。「牛押山」為誤名。是故這石澗應正名為「馬烏石澗」


回說此石澗雖然「山澗叢集」內定為一般難度的三星,且更說自七十年代已廣有隊伍探遊,但網上描述為「棧道薄,削壁惡,踏過密林碎石落」的四星半或五星石澗,近年亦有行山者墮崖而亡,探遊者實宜小心計劃才往遊之。

今秋季往遊之,發覺此石澗果名不虛傳。自初段晨運客私自非法開墾的園地始,已有一峽需自左壁小心攀扶而過。再上一段即遇上圖的峽瀑,攀越此瀑後才為一個需小心應付的難關,因前路需在一層樓高的斷崖頂左邊沿棧道前進,但棧道全為植物所覆蓋而看不清路況,小心摸索克服此難關後不久,出現一個三層樓高許的黑瀑。瀑頂沙石浮滑,需步履輕盈而過。

不久,又有連續兩高瀑出現,攀越上瀑又是一考人的難關,因需自稍為外露的石脊位小心尋覓安全的手腳位攀爬而上,但此石脊位下則是下臨無地的斷崖高瀑,需小心一鼓作戲越之。瀑頂為280米澗源三分之途,但實地觀之,只覺左右二源。取有較多路標的左源 (為主源)而溯,一瀑又強阻於前,需於右方沿草邊棧道而小心進入。

澗道稍為易行之際,突然右方直崖冒起,澗道稍為左轉,跟著更有一個四層樓的高瀑聳立於前。查此為雁谷迷徑前最後的一個難關,遊客至此,只有沿左方壁末處細尋可親近之處繞道上行,但其中也有幾處位置需小心攀扶而上,才可全身而退,安臨「迷徑」之大道。

迷徑」之上,聽聞澗道更陡,但今天澗道稍濕,自己也是獨遊,且目標是「彌天棧道」上的「官坑脊」,故上段留待旱天再探。時九時三十分。

---------------------------------------------------------------------------

P.S. 最近已行埋「雁谷迷徑」以上的澗道,澗道亦陡,亦要小心覓路避過危險崖位才可登上「馬尾脊」的大路。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元墩下坑

此為源自680米「燕岩頂」,向東北流向的溪流。其下遊先在「老劉屋」 附近與「打鐵屻坑」滙流,再與聞名的「燕岩溪」合流而流出「大埔」「元洲仔」旁而出「吐露港」。因下段流經「元墩下村」左側東側),故借用村名而命名「元墩下坑」。

由於此澗入口被「水務署」所建的設施所隔,不能直接入澗。最方便的,莫過於「元墩下村」廟旁橫移入澗。初入澗道,溪流寬闊而樹木高大,一直沿著石河般的溪流上溯,間有小瀑可嘗 (下圖),但至源頭位置就需棄澗從高可及人的芒草堆認清方向,返回「燕岩頂」旁的「麥理浩徑」而歸。


打鐵屻坑右源



王母瀑

大城石澗」在龐大山谷中可謂支流眾多,但最出眾的,可能就是這條遠在山徑也可遠觀,由一連串瀑布組成的「王母瀑」。

王母瀑」發源自784米的「四方山 / 大瀝」東面,靠近680米「燕岩頂」的小山谷,因在630米「平台山」上名穴「王母點兵」旁 (西側) 流過,故名「王母瀑」。所謂「王母點名」,應指平台山上的一堆亂石。

支流由「大城石澗」起,成高聳的連串瀑布,不獨可觀,行來亦暢快,故又別名「一條龍」。


大城石澗西南坑



大城石澗

第一代「九大石澗」、「陳伯」新「九大石澗」和「祁麟峰」「暢遊香港九大石澗」一書中均收錄此澗。「大城石澗」土名為「大坑」。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大城石澗北源左支

此為「大城石澗北源」 (主源)於590米向西直上「大帽山」山顛的支流,故名「大城石澗北源左支」以說明其位置;也可簡單的稱曰:「大帽山東坑」。

支源向無人踪,於「北源」林中覓得少水的溪流而上,不久便至上圖巨石堆疊之途。此處巨石異常巨大,每堆石堆也有叢林相隔。由於無所謂正途,訪遊者可於林海中任展歸程,直達「大帽山」顛之公路。


禾秧右澗

大城石澗」290米許,左方先出「禾秧坑」,稍入200米許,左方又出一與之平行的支流,亦指向「禾秧山」。因位於「禾秧坑」右方 (地圖的北方),故名「禾秧右澗」。

是澗下段澗型稍細,在接近450米山徑形成一高瀑 (下圖)。山徑以上稍入,先有兩層樓高的巨石強阻一般遊人內進,當攀越至頂後,澗道開揚而可回望澗谷。但隨即又要鑽入潮濕的熱帶雨林中,在稍細的巨石組成的迷宮穿插。

經過大石陣後,突然一道棘林橫截於前,訪遊者宜於林帶稍薄之處逾越之,再次覓得流水澗道上遡。但原來此段稍為易行的澗道只是曇花一現,巨石和茂密的林帶再次變得困足。查此地已近源頭,遊遊者宜覓路離澗,再經過一大片割手的「芒草」組成的林海,就可返回「大帽山」顛的康莊大路。

總括而言,450米山徑以下,澗道易行可嘗;而山徑以上則只適宜真正尋幽探秘之士才可駐足的秘境。


禾秧坑

為「禾秧山 / 假大帽」向東流至「大城石澗」290米的溪流,亦屬「山澗叢集」內百澗之一。

澗於450米山徑以下一段非常平緩;山徑以上澗勢越來越陡,其中一瀑 (下圖) 右上角有一巨石只靠幾塊石顆撐著,搖搖欲墜,頗為特別。經過瀑流帶後,整個河谷被石塊堆疊著,最後消失於「禾草」中。離澗之處正對著「禾秧頂石林」,可順道攀遊之。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大城左澗

這是「大城石澗」自「灰橋」稍入,第一條在210米分源左源,故在「香港山澗叢集」內被賦名「大城左澗」。然而「大城石澗支源眾多,單名「左澗」實難以令人明白所指為何,是故有人以聞名的「禾秧坑」為記,將左方平行的「大城左澗」稱曰「禾秧左澗」。其實此澗下游傍舊「城門八廢村」之一「羌麻窩」(位處是澗230米右方) 而出,故稱作「羌麻窩坑」可能更有特色。

回說此澗差不多全段均在林蔭下流動,下段非常平緩及闊大,在300米橫腰山徑前形成一回可暢泳的潭畔;山徑稍上,才有一小段滑水坡外露於陽光外(下圖)。澗最於320米澗分三源 (留意新地圖反而出錯,將右源標示為一獨立的溪流),取最大的右源而上,經多個連串小瀑流,最後於460米山徑而歸。


禾梨坑左源

「禾」秧山向南流往「梨」木樹邨的溪流,故名「禾梨坑」。此溪為「山澗叢集」內百澗之一,在近入口幾個瀑布如園林景緻般 (下圖),頗宜駐足觀嘗。澗於310米源分左,是次見左源瀑流自峽中成梯級流下,故自此而上,至「相思樹徑」而終。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大圓右澗南坑

此為「大圓石澗」於150米分出的右源。在200米高引水道「大圓石澗」口向東行約200米遇見的第一條溪流便可入澗。此澗向無定名,但因位於「大圓右澗」再向南的位置,故姑名如此。

雖然名不經傳,但溪流也算寬闊,比「山澗叢集」內百澗內的「蛇地坑」還大,末段更有如上圖原始般的瀑流,一直至320米的「松樹徑」而歸。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大圓右澗右源

為「大圓右澗」390米分出的右源。「大圓右澗」自390米起澗道突然變得難行困足,故若天氣不佳,這條易行的右源也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相思坑

為「大圓主澗」470米的右源。自「相思樹徑」向上望,已見兩旁巨石互拱成門,成一夫當關之勢。稍入便見兩層樓高的飛瀑 (下圖),再上便是聞名的「相思石林」。訪遊者自可在大石磊磊的石林中找尋喜愛的石景而歸。



大圓右澗左源

為「大圓右澗」360米向左的支流。此支流雖沒「右澗」的深山大澤的澗貌,但勝在瀑流不斷,如相中的峽中瀑為全澗最令人激嘗的瀑布,膽大的可於瀑中直接上攀。瀑後亦有一段頁岩狀的水階頗惹人喜愛。不過,此澗上源最近曾發生塌荒,離澗時實要小心從事。



大圓右澗

在330米的「松樹徑」稍入,可發覺此澗的澗容頗大,難怪為「山澗叢集」內的百澗之一,往昔遊人更稱曰「迎翠谷」。但此澗精采之處為在360米左源後,連續幾個深山巨瀑在峽壁中出現,覓路逾越令人頗透不過氣來。瀑後澗道轉趨平緩,但因上源也曾有塌荒,遊人宜小心應付。

最近一次探遊,澗初段也曾發生塌荒,尤其左方數顆二層樓高的巨石已搖搖欲墜,相信滾下只是時間問題,計劃訪遊者實要小心從事。



大圓左澗

大圓左澗」比「右澗」稍細,往昔遊人也賦名「迎仙谷」。澗在370米分三源而上,「右源」正對聞名的「小丑石」,故名「小丑坑」;「中源」較少人跡;而「左源」則為主源,其魅力所在為在臨離開「相思樹徑」前的高聳危瀑 (下圖)。要攀越的務必小心攀爬,但瀑右峭坡亦沙石浮滑無憑,短草觸手即斷。最安全的,莫過於在高瀑倒退一小段至左小源,自坑中循林穿越,便可繞至此瀑頂,離開這危險之地。



大圓石澗

大帽山」正南面,由「妙高台峰」至「禾秧山 / 假大帽」為一寬大山谷位,正是分支眾多,成樹狀水系的「大圓群澗」所在。其中發源自「大」帽山正南方830米許,一直流經「圓」「玄」學院 (該處舊有「三疊潭」勝景可嘗,惜現因河流污染而不可遊),再流至「荃灣」的,就是主源大圓石澗」,或名「大玄石澗」的澗道。

大圓石澗」幾十年前已有很多遊跡,更被列入第一代的「九大石澗」。自210米引水道入澗,為三澗匯流後的澗道,故澗容寬大,行來使人暢意。過「松樹徑」一小段後,為號稱「九龍吐珠」的群瀑所在,惜瀑下被多事之徒築成一小水池,四周更舖有階磚,自然境貌盡失,俗不可耐﹗

沿群瀑而上,瀑景越來越壯觀,過470米右源相思坑」澗後,更有一高聳的石壁瀑流阻路,舊有遊人稱要人若猿猴攀爬才要逾越,故稱「飛猿瀑」(下圖)。「相思樹徑」以上,澗道仍然寬大,一直至800米許的丘陵地為止。

註:大圓石澗」屬第一代「九大石澗」;但不列入「陳伯」新「九大石澗」和「祁麟峰」「暢遊香港九大石澗」一書中。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鹿頸坑

此為「鹿頸」「陳屋村」東側旁的石澗,本以為沒甚特別,然初段有一橫瀑可嘗 (下圖),再上更有如「屏南」的寬大石坡面流瀑,加上不同大小的「壼穴」點綴,行來暢快。

至190米時,輕鬆訪遊者便要循右支源離去;但深遊的可再在主源深入茂密的熱帶雨林泥沼荒域中覓路離去。


西貢黃竹坑左源

遊完「黃竹坑右源」後,便可巡「左源」返回「西灣路」。不要小看這支源,在100米分源處右有一直壁 (下圖) 需小心應付。不慾涉險者可依左方支流緩緩上引至公路。公路以上,壁連壁直上,聽聞又是另一境界 ()。

最後要留意的是,「港島」「金馬倫山」及「班納山」之間的山溪亦名「黃竹坑」,要小心不要互相混亂。


註:2016年5月22日凌晨的黃雨 (200毫米雨量) 使公路以上整片陡峭山泥塌下,還封了「西貢西灣路」好多天。現修復後,馬路以上澗道已永久變成石屎山坡,殊為可惜…

當年的封路牌。因「咸田灣」的橋也被沖走,「西灣」村民和幾個露營人士也被困,最後要出動直升機才可救走他們。

土木工程拓展署」利用「搖控直升機」製作地圖,下可見塌石的「左源」範圍:

修補後及剛塌石後的景況:

西貢黃竹坑右源

往「西貢」「大浪西灣」的遊人一定聽聞過「吹風凹」,此澗即為凹下的石澗。從「街車」下車往東南小徑行一小段後,便要覓路下澗。

此為「黃竹坑」的「右源」,今趁二月水塘儲水量少入澗,雖有少量小壁,但也可暢快通過。此源在「西貢西灣路」末端處成一峽位,頗為別緻 (下圖)。再向下溯行不久,駁回左源後,更進入水退時才可一嘗的寬闊平源澗途,一直行至「吹筒凹」來的谷位,再次覓回舊日「水徑村」至「吹筒凹」的村路,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