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大藍湖石澗左源

源出「東山」和「東洋山」的「大老坳」,東南流出「大藍湖村」的「大藍湖石澗」,為「飛鵝嶺」整條南北走向山脈中水量最大的石澗,也為整個「蠔涌谷」繼「黃涌石澗」後,排行第二闊大的溪流。是故此澗於夏日探遊,流水不斷,水豐的澗道配以眾多中小型瀑佈,清潭,使人暢快。

大藍湖石澗」於15年前05年曾探遊過,尤記得臨出澗前坑道中的四架爛車,差點懷疑去了罪案現場…今免了,進入也曾有隊探遊過的210米左出的支源。此源源出「枕田山」以北,故除了可簡單的稱曰「大藍湖石澗左源」,也可叫作「枕田山北坑」。

支源本來當作出入「大藍湖石澗」的甬道,沒甚麼期待。然今日一探,發覺入口的一連串瀑流,兩三個要正面突破的濕瀑,期後更進入兩壁互峙的峽位,使人驚訝。此澗由於以上的幾個瀑壁較陡,故最好以上溯方式探遊。

P.S. 以下只用手機拍攝,質數較差,請見諒。

210米,「大藍湖石澗左源入口 (左) 與 「大藍湖石澗」主源 (右): 

235米,有左源插入 (相左小黑壁位),右主源成一靚瀑:

另一瀑布,直接爬上去吧﹗

此「左源」內最高的瀑布,2層樓高的美瀑,要小心搭級而上:

進入兩壁互峙的峽中?,澗道急轉向右,有點似「東龍石澗」內「風呂潭」處的景緻:

兩壁互峙的峽位:

峽急轉右時的瀑布: 


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下草城右源左支

源自「草山」西面,流至「城門水塘」篤的「草城石澗」,可謂支源眾多,左右皆主要有三條支流,是故「草城石澗」水量豐富,為夏日另一戲水的好選擇。回說這眾多支流,以最高的左源燕城石澗 (一般人稱作「四城石澗」)」和最下一條,230米右出的「草城右源」最多遊踪,其潭瀑景色令人讚賞。

從地圖觀看,「草城右源」實有多條,今試以「城門標本林」正門口約300米高度的馬路 「城門林道 - 標本林段」作一界線,馬路以上的右源(290米及330米右出的支流) 統稱作「上草城右源」;馬路以下的右源  (230米右出的支流) 則稱作「下草堿右源」。

自「草城石澗」230米起右入「草城右源」,此段潭瀑景色比「草城石澗」更令人讚嘆。稍後,澗道三分,以「中支」水量最大,也是眾多「草城右源」最多人探遊的一條,但景色略為普通;「右支」則最近才有人探索,雖然入口為水澤狀,令人卻步,但內藏眾多右源難得一見的高瀑,使人激賞。至於今訪遊的「左支」,未知是否因小徑以上的入澗位為河廊狀況,訪遊者必須澗水或闖林前行,是故全澗全無人踪,喜荒澗者實不容錯過﹗

回說這條「左支」雖然無人探訪,但此支源入口在小徑以下已有一層半樓高的瀑布,小徑以上入口也有少見的河廊景緻。深入前進,發覺雖然間中有一兩個位置有「省藤」阻路要修剪一番外,但澗為中型,其實都好暢通,末段澗道再轉向前,更有連串小瀑流和一深潭可嘗,荒澗有如斯景色也覺盡意。


山徑以下的高瀑:

抵山徑:

進入河廊地帶:


上段的一連串瀑布:


最後的深潭:


澗源已變得雜亂,可任展歸程:

cut回山徑: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屏風山北坑右支

八仙嶺」「屏風山」以北,山坡北面褶曲成多條小山脊,也因此形成多條溪流,分別流入「獅頭坑 (誤名:丹竹坑)」、「屏南石澗 (土名:大坑)」及「屏嘉石澗」。而「平頂坳 / 豬兜盆 / 猪斗盆 / 水門凹」以東橫山徑,因橫過其中一列溪流,前人稱作「千溪走廊」。

千溪走廊」和「蚺蛇尖」北的「千溪海岸 (土名:長杆灣)」當然沒有千溪。「千溪走廊」大概只有4至5條較大的溪流,其中以較東的「屏風山北坑」較大條,澗道也闊大,行來使人暢意;今試行第二大條,較接近西面的一支,姑名「屏風山北坑右支」,發覺此澗原來有四重流水石坡面,頗有美意,更使人驚奇的是澗末有兩重橫崖阻路,以最後一崖最有特色。另外,此澗也有舊路標,曾有人踪,更有耐人尋味的三個人工山洞等待有心人進一步考察。

最後一崖,有被大水沖刷而成的奇特地貌:

-----------------------------------------------------------------------------------------

屏風山北坑右支」谷位:

320米,「千溪走廊」入澗位:

下望山徑以下澗道:

上次溯行「屏風山北坑」已經過此澗口,故一早已有心理準備要濯足前行,夏日行澗,正好消暑一番:

此澗會經過四個流水石坡面,頗為出色:

第二個流水石波面:

澗左有個石坡崖面:

第三個流水石坡面:

也有小潭:

一個小崖面瀑布:

350米許,左方出現上下兩個山洞,周圍有石砌遺跡,明顯是人工的,未知有何用途,下圖為下方的山洞:

上方的人工山洞:

繼續有小流瀑:


365米,遇第四個,有一層樓高大石坡面:

右坡面底右邊為右小源

壁頂下望小型「碧水灘」:

還有一小壁:

此時澗道寬大:

405米, 左右分源

左源稍大:

稍細的右源

左源口左邊又見到用途不明的人工山洞,是古窰、山墳還是礦坑?因未敢一探,留下一堆謎團:

輕鬆易行的澗道:



455米,再遇左右分源位:

左源較小:

右源較大,就此上溯:

突然有接近兩層樓高的橫壁強阻於前:

無法攀上…


惟有於壁左稍緩處攀上,這裏竟然有舊路標 (下圖石上紅標):

至壁頂後下望:

455米,見左源澗口:

本想由較大的右源上溯,但此時右源又被一列橫壁強阻於前:

水成岩下奇特的沖刷面:



不得已,惟有在較細的左源上溯,稍入過塌樹位後,見內有路標:

470米,很快便密了,在澗邊灌木叢上行:

沿脊位離去時下望上溯的澗道:

490米,抵「屏風山」寬大山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