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處「青山山脈」中央處,高394米的「大磡山」,據「地圖王」」「黃垤華」攷之,因其東面有長坵名「大磡」,故以名之。
「大磡山」名字為土名,其名不揚。反而「乾山」則較多人認識,連七十年代的書籍也有提及 (註1)。但此名字未知來由?有書指出「乾山」可能是「礦山」一音之轉而來?(註2)
查「乾山」以東,在四零至五十年代、曾有多個合法和非法的鎢礦場,附近更形成有二千餘人聚居的「礦山村」。今部份村位置已變成「寶田邨」,只剩溪旁一小角。究竟「乾」山和「礦」山名字有無關係,正等待有心人考究…
回說「乾山」最出名的石澗為 (1)「乾白石澗」,其土名為「浪濯坑」,自七十年代已有人踪。訪遊過的人,一定對此澗的景貌讚嘗一番。另有一條大澗為 (2)「乾下石澗」,和「乾白石澗」景緻相約,也有頗高的可遊價值,但名聲遠比前者遜色。
今終於溯完「乾山」東面三澗,感覺上,三澗也為中至小型石澗,澗某段也突然變得陡峭,以「乾良坑」最有攀爬之樂,「寶田坑」次之,「礦山坑」排最末。若行舊軍路上「乾山」行得太膩,或單行「乾白」或「乾下」石澗行程太過短少,此三澗為不錯的選擇。
註1:1975年的「郭嵩」、「魯丁」 和「 山客」所者的「新界四區導遊」
註2:2015年的「朱晉德 」和「 陳式立」所者的「礦世鉅著 - 香港礦業史」
下圖為「寶田坑」的主瀑壁,共有三層幾樓高。其上層要小心應付呢:
----------------------------------------------------------------------------
穿過「寶田邨」至「興富街」路口終可見到「寶田坑」的谷位 (相中間凹處):
「興富街」盡頭轉右而上:
轉彎位燈桿左覓路入澗。右則前往「光孝仙苑」 :
太好了,是澗較多人踪,已有明顯山徑入溪:
回望入澗位 (相左) 及旁邊的農田 (相右):
溪初貌,先不急於此入澗…
45米,可入澗了:
澗初段的小壁:
小堤:
70米,右方非法開墾的晨運竇:
一小峽位:
旁有巨石:
已見左右分源位:
80米,左右分源處:
左小源:
右主源:
又有一巨石在旁:
巨石後平緩一段:
又一小石峽:
攀上後回望:
125米,陸續有小壁,溪也開始轉彎,就快去到精采位了:
145米,溪向西90度轉彎後有大石坡面:
回望轉彎位:
溪左巨石:
此段不錯啊﹗
一小段收窄:
到主瀑位:
「寶田坑」最高的崖壁:
下望:
輕攀一小段見上層瀑壁較直:
此位岩面較光滑,兩旁也為陡坡,要不要爬上去?
在此位向下望,之前輕鬆爬了一層:
最後都要小心拈小石角,腳踏小斜台而攀上此危險位。下為成功攀越此位後回望。由於有這個位置,是澗最好都是上溯而行:
危崖頂再起小壁,但已平緩許多:
再次下望最斜的一段:
瀑頂的石坡面:
前面成小峽位,坑左有斜壁:
過此峽後望右方的斜壁:
左方突然有一巨岩成三角形:
直接峽中擠上去吧﹗
回望小峽位:
抵三角形石頂,風景不錯啊﹗
此位其實見右方有路繞,但前方其實少密,稍剪就可通行,剪通它吧﹗
已到上源小坑狀:
竹林中仍有小坑:
此處坑較密,可於坑左崖邊上行:
最後可通之處:
坑已變得很細且密,要離澗了:
離澗位下望谷位:
上方已變得平淡,其實已可輕鬆離去:
但望見較短的右源竟隆起一岩壁,甚惹人探索…
就 cut 過一看,果然不錯﹗
岩頂仿似一獅子伏在其上,可考慮就此小心爬上去:
但都是想沿左方溪位 (也變成一石坡面) 上攀先:
再斜攀上此獅身頂:
到達獅頭位面,下望整個「寶田坑」:
由此再沿緩坡上行,很快便至「大磡山 / 乾山」:
「寶田坑」整個澗谷:
「乾山」顛南望「杯靈雙渡」的最高峰「青山 / 杯渡山」。「青山」也為「香港三尖」之一:
「乾山」頂,昔日甚少遊人,今游人如鯽:
北望「杯靈雙渡」之北端「圓頭山 / 靈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