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潛龍右源

295米,到達大斜壁,即至左右分源處:

回望這峽位:

左源就要由此處上攀 (上次探左源已是05年14年前了…)

峽內的左右分源處:

潛龍右源」入口:

稍入即有一瀑壁,可在瀑右邊棧道上攀:

或在更右邊小心翻上頗斜的大石坡面。石坡面為觀景的好地方:

340米,崖頂稍入即為「潛龍中源」和「右源」的分源處

最少人探遊的「潛龍中源」:

繼續沿「潛龍右源」探入:

375米,一倒崖阻路,要右繞過之:

450米,再分左右二支兩支源頭高頭差不多,但左支源指「三山台」的山丘;右支則指向山坳位:

左支入口有綁帶:

但見網上的旅行隊都行右支,就由此而上:

480米,遇一兩層樓高的瀑壁:

530米,再有一接近三層樓高的峽瀑。此瀑在崖左有一頗斜的石坡面,可繞回瀑頂,但勢甚險,不容失足。最好還是在崖左邊盡處攀上, 再橫移入左支源繼續上行:

左支而上,最後可在右坡翻上這岩石堆,有人稱作「潛龍石塔」:

離澗處回望。圖中央的幼脊為左右支的分隔脊位: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潭崗石澗最左源

聞名的「潭崗飛瀑」因網上資訊發達,很多人也探索過,更留下過靚相。但其上源的景緻,相信只有喜行澗的人才會到訪。從地圖觀之,「潭崗石澗」除了「香港山澗叢集」所說的「右源」外,其實在左源以西,還有一條支源,姑名曰「最左源」。

此「潭崗石澗最左源」可能因為入口林密不討好,從來沒聽遊人訪遊過。自十年前行完「香港山澗叢集」後的三源後,便一直想探遊此澗,一來想完整的探索完「潭崗石澗」的水系,更重要的原因是,此其貌不揚,林密的溪流其實才是大潭上下水塘」之間的主源谷位﹗﹗

值得留意的是,今在「大潭區」溯澗,多數人也喜愛溯行「雙潭石澗」,意即「大潭上水塘」和「大潭篤水塘」之間的石澗。因其澗面闊大,水流量大,故一直以來,使人以為此就是「大潭區」的主澗。但只要翻查「大潭上水塘」興建前(建於1888年) 的地圖 (1845年的地圖),就可得知以下所指的「潭崗石澗最左源」才是「大潭區」的主澗,其土名為「長坑」,意即源遠流長的溪流。


自1842年「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後,英國軍器局便命「歌連臣中尉」勘察「香港島」地圖,並於1845年出版以下地圖,為第1幅可窺探未建「大潭」眾水塘前,有等高線的精確地形圖。留意「大潭」第一個水塘「大潭上水塘」建於1888年。而下圖「長坑」指的是由「分水坳」流至「大潭篤」的溪流土名,為「大潭區」的主源谷位。「長坑」意即源遠流長;而「大潭」指的是溪澗每多大潭。(另留意「雙潭石澗」其實只是一條較短的支源。)

--------------------------------------------------------------------------------------------

經過133年的環境變遷,生態演替,今日「長坑」「潭崗石澗最左源」的入口變得非常狹小,而且「露兜草」阻路,但夏日經過,此源流水非常豐盛,發出轟轟聲响,比右源尤有過之。下為「最左源」(下圖中央)和「左源」(下圖右下角)的分源位

下為較闊的「潭崗石澗左源」:

先不急於入澗,可於溪右方尋覓小徑深入:













至「柏架山道」的U形轉彎位,時侯不早,就此離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