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大圓右澗南坑

此為「大圓石澗」於150米分出的右源。在200米高引水道「大圓石澗」口向東行約200米遇見的第一條溪流便可入澗。此澗向無定名,但因位於「大圓右澗」再向南的位置,故姑名如此。

雖然名不經傳,但溪流也算寬闊,比「山澗叢集」內百澗內的「蛇地坑」還大,末段更有如上圖原始般的瀑流,一直至320米的「松樹徑」而歸。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大圓右澗右源

為「大圓右澗」390米分出的右源。「大圓右澗」自390米起澗道突然變得難行困足,故若天氣不佳,這條易行的右源也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相思坑

為「大圓主澗」470米的右源。自「相思樹徑」向上望,已見兩旁巨石互拱成門,成一夫當關之勢。稍入便見兩層樓高的飛瀑 (下圖),再上便是聞名的「相思石林」。訪遊者自可在大石磊磊的石林中找尋喜愛的石景而歸。



大圓右澗左源

為「大圓右澗」360米向左的支流。此支流雖沒「右澗」的深山大澤的澗貌,但勝在瀑流不斷,如相中的峽中瀑為全澗最令人激嘗的瀑布,膽大的可於瀑中直接上攀。瀑後亦有一段頁岩狀的水階頗惹人喜愛。不過,此澗上源最近曾發生塌荒,離澗時實要小心從事。



大圓右澗

在330米的「松樹徑」稍入,可發覺此澗的澗容頗大,難怪為「山澗叢集」內的百澗之一,往昔遊人更稱曰「迎翠谷」。但此澗精采之處為在360米左源後,連續幾個深山巨瀑在峽壁中出現,覓路逾越令人頗透不過氣來。瀑後澗道轉趨平緩,但因上源也曾有塌荒,遊人宜小心應付。

最近一次探遊,澗初段也曾發生塌荒,尤其左方數顆二層樓高的巨石已搖搖欲墜,相信滾下只是時間問題,計劃訪遊者實要小心從事。



大圓左澗

大圓左澗」比「右澗」稍細,往昔遊人也賦名「迎仙谷」。澗在370米分三源而上,「右源」正對聞名的「小丑石」,故名「小丑坑」;「中源」較少人跡;而「左源」則為主源,其魅力所在為在臨離開「相思樹徑」前的高聳危瀑 (下圖)。要攀越的務必小心攀爬,但瀑右峭坡亦沙石浮滑無憑,短草觸手即斷。最安全的,莫過於在高瀑倒退一小段至左小源,自坑中循林穿越,便可繞至此瀑頂,離開這危險之地。



大圓石澗

大帽山」正南面,由「妙高台峰」至「禾秧山 / 假大帽」為一寬大山谷位,正是分支眾多,成樹狀水系的「大圓群澗」所在。其中發源自「大」帽山正南方830米許,一直流經「圓」「玄」學院 (該處舊有「三疊潭」勝景可嘗,惜現因河流污染而不可遊),再流至「荃灣」的,就是主源大圓石澗」,或名「大玄石澗」的澗道。

大圓石澗」幾十年前已有很多遊跡,更被列入第一代的「九大石澗」。自210米引水道入澗,為三澗匯流後的澗道,故澗容寬大,行來使人暢意。過「松樹徑」一小段後,為號稱「九龍吐珠」的群瀑所在,惜瀑下被多事之徒築成一小水池,四周更舖有階磚,自然境貌盡失,俗不可耐﹗

沿群瀑而上,瀑景越來越壯觀,過470米右源相思坑」澗後,更有一高聳的石壁瀑流阻路,舊有遊人稱要人若猿猴攀爬才要逾越,故稱「飛猿瀑」(下圖)。「相思樹徑」以上,澗道仍然寬大,一直至800米許的丘陵地為止。

註:大圓石澗」屬第一代「九大石澗」;但不列入「陳伯」新「九大石澗」和「祁麟峰」「暢遊香港九大石澗」一書中。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鹿頸坑

此為「鹿頸」「陳屋村」東側旁的石澗,本以為沒甚特別,然初段有一橫瀑可嘗 (下圖),再上更有如「屏南」的寬大石坡面流瀑,加上不同大小的「壼穴」點綴,行來暢快。

至190米時,輕鬆訪遊者便要循右支源離去;但深遊的可再在主源深入茂密的熱帶雨林泥沼荒域中覓路離去。


西貢黃竹坑左源

遊完「黃竹坑右源」後,便可巡「左源」返回「西灣路」。不要小看這支源,在100米分源處右有一直壁 (下圖) 需小心應付。不慾涉險者可依左方支流緩緩上引至公路。公路以上,壁連壁直上,聽聞又是另一境界 ()。

最後要留意的是,「港島」「金馬倫山」及「班納山」之間的山溪亦名「黃竹坑」,要小心不要互相混亂。


註:2016年5月22日凌晨的黃雨 (200毫米雨量) 使公路以上整片陡峭山泥塌下,還封了「西貢西灣路」好多天。現修復後,馬路以上澗道已永久變成石屎山坡,殊為可惜…

當年的封路牌。因「咸田灣」的橋也被沖走,「西灣」村民和幾個露營人士也被困,最後要出動直升機才可救走他們。

土木工程拓展署」利用「搖控直升機」製作地圖,下可見塌石的「左源」範圍:

修補後及剛塌石後的景況:

西貢黃竹坑右源

往「西貢」「大浪西灣」的遊人一定聽聞過「吹風凹」,此澗即為凹下的石澗。從「街車」下車往東南小徑行一小段後,便要覓路下澗。

此為「黃竹坑」的「右源」,今趁二月水塘儲水量少入澗,雖有少量小壁,但也可暢快通過。此源在「西貢西灣路」末端處成一峽位,頗為別緻 (下圖)。再向下溯行不久,駁回左源後,更進入水退時才可一嘗的寬闊平源澗途,一直行至「吹筒凹」來的谷位,再次覓回舊日「水徑村」至「吹筒凹」的村路,滿載而歸。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柏柴左澗

柏柴左澗」為「柏柴石澗」 (「柏」架山流至「柴」灣) 在 260米引水道入口處向南走10米外的溪流,亦為「柏柴石澗」的其中一條左源,因其長度可當成一條獨立的石澗來探遊,故稱作「柏柴左澗」,情況如「大城左澗」一樣。

支源入口雖然稍細,但不遠處有一兩層樓高的瀑流 (下圖),再入更見林蔭蔽天的熱帶雨林中的寬闊石河,沿石河而上,源頭只雖少許轉折便可至533米「筆架頭」以南的山脊,可算有景可嘗而行不困。行貫大澗的,不況試走一些支源,細嘗不同的新澗。



禾麥坑

此為「大城石澗」「肥佬麥」稍入左方的一條支澗,澗名亦取自多年前「縱橫旅行隊」中的特刊,意為「禾」秧山流至肥佬「麥」的溪流。此澗雖然其貌不揚,然夏日探訪,流水量大,且在入口不遠處的分源位流水自綠油油的巨石旁成二級瀑布瀉下 (下圖),自有深山大澤之貌,喜荒澗者實不容錯過。





禾西坑

此為聞名的「西南坑」自「肥佬麥」稍入200米許左方第一條遇見的支流,澗名在很多年前「縱橫旅行隊」的特刊中曾有提及,意為「禾」秧山流至「西」南坑的石澗。此支源初段行不困,行至 590米小山丘旁溪便稍為轉向深入不毛之地。

是次因要再串遊另一荒溪,故便不再深入,並於小丘處橫移向南,再探「禾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