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黃嶺石澗左源左支

聞名的「黃嘉石澗」於330m 源分左右二條大源平行而上「黃嶺」,左源較大可直上黃嶺之顛而右源則略小。左源於380m 另有一小溪流自左方瀉下,澗形雖稍為細小,但稍入更有數級令人暢快的飛瀑(下圖),再上更有小段滑流,甚獲喜荒澗者的歡心。


屏風山北坑

屏風山」以北,多枝溪流在丘陵間慢慢流下,北有一小徑橫越其中,旅行人士習慣稱之為「千溪走廊」,行進其間,不停上高落低跨越多條溪流,頗感吃力。其實,從地圖觀之,只有4至5條溪流,上圖為最東面,最大條的溪澗,可簡單呼曰「屏風山北坑」。


(石散)頭窰坑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八仙嶺石澗諸論

由北順時針向南的石澗有:

大瀝頂以北
1 大禾石澗 (誤名:龜禾石澗)

海背嶺、大瀝頂、屏風山及黃嶺之間的谷位
2 大南石澗 (誤名:龜南石澗)
3 屏南石澗  「」「
4 屏風山北坑右支
屏風山北坑
屏嘉石澗
黃嘉石澗右源  「
黃嘉石澗左源  「
黃嘉石澗左源左支
10 鹿頸坑

黃嶺東北
11 雞谷樹下坑  「
12 下橫涌石澗右源
13 橫涌石澗  「」「
14 上橫涌石澗右源
15 橫涌石澗右上源
16 橫涌石澗左上源
17 純陽北坑
18 關爺坑
19 竹坑  「

八仙嶺以東
20 (石散)頭窰坑
21 仙(石散)石澗  「
22 涌背坑

八仙嶺以南
23 仙姑南坑
24 龍尾坑
25 果老南坑右源
26 果老南坑左源
27 蘆慈田坑 / 純陽南坑

八仙嶺、黃嶺、麒麟石山、大排山及尖指山以南
28 純陽南坑左澗
29 犁壁右坑右源
30 犁壁右坑
31 犁壁左坑
32 黃嶺南坑右支
33 黃嶺南坑  「
34 黃嶺南坑左源
35 (石散)頭角坑
36 洞梓坑
37 麻雀塘坑

雲山及龍山由南順時針向北的石澗
38 龍鳳石澗右源
39 龍鳳石澗左源
40 龍窩石澗
41 九龍坑石澗
42 雲山下坑

雲山、尖指山、大排山、麒麟石山、黃嶺及白燕岩之間的谷位
43 抛豬坑石澗
44 沙鶴石澗
45 雲鶴石澗
46 雲沙石澗
47 雲沙左澗 (有左右源)
48 黃鶴石澗 ^  「
49 黃鶴石澗右源
50 屏鶴石澗  「」 [土名:蚺蛇坑]
51 白燕瀝                   [土名:長排水]

白燕岩及大瀝以西的谷位
52 獅頭嶺坑  「
53 丹竹坑

備註:
」- 九大石澗之一
」- 「香港山澗叢集」內二百石澗之一

^ 影於菲林年代,未有放上網

搖斗坪坑

此為「狗肚山」西南方的溪流,後匯「蚊坑」而流下「火炭」。此溪向無定名,因位於「搖斗坪村」附近,姑名曰「搖斗坪坑」。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草城石澗



針草山石澗諸論

由東北順時針起石澗有:

獅石山、草山及鹿山相夾之谷位
1 猛鬼坑  「
2 猛鬼坑左源

鹿山及狗肚山東北
大埔尾坑  「
4狗肚坑

狗肚山及草山東南
狗肚南坑
搖斗坪坑
蚊坑右源
蚊坑
坳背環坑  「
10 黃竹洋坑  「
11 黃竹洋坑中源
12 黃竹洋坑左源

針山東南一帶
13 排頭坑
14 友愛坑右源
15 友愛坑左源
16 七弦琴坑右源
17 七弦琴坑左源
18 神秀坑
19 神秀坑左源
20 神秀左坑
21 香粉寮坑
22 針山南坑
23 雙城峽

孖指嶺及石梨背山以北
24 走私坳坑最右澗
25 走私坳坑右澗
26 走私坳坑中澗
27 走私坳坑左澗
28 走私坳坑最左澗
29 六合坑  「

大連排山及企山峒以南
30 金山南坑

大連排山及企山峒以西
31 金山坑  「

針山及草山以西
32 針城石澗
33 下針山西坑
34 針山西坑
35 蝦公坑
36 草城右澗  「
37 下草城右源右支
38 下草城右源中支 「
39 下草城右源左支
40 上草城右源右支 「
41 上草城右源左支 「
42 草城石澗  「

草山及獅石山以西 
43 打鐵屻坑左源

備註:
」- 「香港山澗叢集」內二百石澗之一

嶼西石澗諸論

由北順時針向南的石澗有:

尖峰山 (339m)、蝠鼠山 (374m)、薑山 (459m) 及觀音山 (434m) 以北的山谷
1 淩風石澗 ^  「
2 龍仔坑  「
3 薑山北坑右源
薑山北坑
坑背坑
6 長亭坑

觀音山、薑山及靈會山 (490m) 東南的石澗
薑山東坑 / 薑石坑  「
8 大浪坑右澗
9 大浪坑右源  「
10 大浪坑 / 薑山南坑 / 檸檬瀝 [土名]  「
11 大浪坑左澗
12 靈浪石澗
13 靈浪左澗
14 苗笛竹坑 [土名]
15 靈白石澗右源
16 靈白石澗中源
17 靈白石澗左源  「

靈會山西南、狗嶺、蠄蟝石頂 (466m)、煙墩 (431m) 及屋頭坪山 (248m) 所夾的山谷
18 狗嶺涌石澗右源
19 狗嶺涌石澗下右支 (註1)
20 狗嶺涌石澗上右支 (註2)
21 狗嶺涌石澗  「
22 狗嶺涌石澗左源
23 屋頭坪東坑 (註3)

屋頭坪山、煙墩及蠄蟝石頂以西的石澗
24 分流西坑
25 大坪坑

蠄蟝石頂、蝠鼠山相夾的山谷
26 萬丈九曲  「
27 水澇漕萬丈布石澗  「」「

蝠鼠山及尖峰山以西的石澗
28 蝠鼠西坑 (註4)
29 蝠鼠北坑 (註5) 「

備註:
」- 九大石澗之一
」- 「香港山澗叢集」內二百石澗之一

^ 影於菲林年代,未有放上網

註1:狗嶺涌石澗150米右出的溪流。
註2:狗嶺涌石澗170米右出的溪流。
註3:狗嶺涌石澗10米左出的溪流,於90米再左出的支流。
註4:即「牙鷹西坑」,但牙鷹山為誤名,所應正名為「蝠鼠西坑」。
註5:即「牙鷹北坑」,但牙鷹山為誤名,所應正名為「蝠鼠北坑」。

天窗峽




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鳳凰山石澗諸論

由北順時針計起的石澗有:

鳳凰山北
1 鳳彌石澗
2 鳳尾坑
鳳峰北坑右澗
4 鳳峰北坑
5 羅漢坑

鳳凰山東北及辣子坪相夾的山谷
6 北天門石澗  「
7 上北天門左源「落鳳坡」
8 下北天門左源
9 上曹溪左源
10 下曹溪左源

辣子坪東至牛塘山北
11 鳳大北坑  「
12 鳳東飛瀑  「
13 牛塘北坑右源
14 牛塘北坑中源
15 牛塘北坑左源

牛塘山至長屻山以東
16 鳳大南坑左源

長屻山、鳳凰山及狗牙嶺相夾的山谷
17 長屻坑
18 牛塘右澗
19 牛塘飛瀑
20 南天門石澗  「
21 茶壼咀坑
22 鳳塘石澗主源擎天峽  「
23 鳳塘石澗右源天窗峽
24 鳳塘石澗左源鳳喙峽
25 鳳塘石澗最左源
26 東狗牙東南坑

狗牙嶺以南
27 東狗牙南坑
28 中狗牙坑  「

狗牙嶺以西
29 西狗牙坑  「
30 閻王坑  「

鳳凰山以西
31 鳳壁石澗  「」「
32 鳳峰石河
33 倒碗石河  「

備註:
」- 三大險澗之一
」- 「香港山澗叢集」內二百石澗之一

^ 影於菲林年代,未有放上網

藏龍中源

藏龍石澗」於「鬼頭石」後澗道雙分 (250m)。左源再上數分鐘 (300m),一小源從右方流入。此源其貌不揚,但稍入則見一頗富特色的美瀑 (下圖),此即為「藏龍石澗三源中最少人探訪的「藏龍中源」。


藏龍右源右支

藏龍石澗」於「鬼頭石」後澗道雙分 (250m),此為右源再上的景色。


藏龍右源左支

藏龍石澗」於「鬼頭石」後澗道雙分 (250m)。右源續上至330m後再分二支右支為細源;左支則為整條「藏龍石澗」的主源,於過了「黃龍郊遊徑」以上,再形成絶壁飛瀑 「藏天瀑」(下圖)。依源細溯,更可直達 869m 之「大東山」山顛。

註:通常遊人將「黃龍郊遊徑」以上一段的澗道簡單的稱曰「藏龍上源」。


上圓石峒北坑

為「圓石峒 / 流浮山 / 企屻頂 (誤名「薄刀屻」)」以北,「低埔坑110m 的右源


低埔坑


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大東山石澗諸論

由東北順時針計起的石澗有:

婆髻山及二東山東北的石澗
1 白芒坑  「
2 牛牯塱坑右源
3 牛牯塱坑左源右支
牛牯塱坑左源左支
大蠔石澗

二東山以東的谷位
銀礦坑  「」「
龍尾坑石澗  「」「
8 潛龍右源
9 潛龍中源
10 潛龍左源  「」「
11 潛蛇小澗
12 蓮龍右源
13 蓮龍石澗  「
14 蒼龍右源
15 蒼龍石澗  「
16 大地塘坑

大東山以南谷位

17 下雙龍右源
18 上雙龍右源
19 雙龍石澗  「
20 雙龍左源
21 貝澳坑右源
22 貝澳坑左源
23 小青龍石澗
24 青龍石澗  「
25 青龍左澗  「
26 青龍左澗左源
27 南龍右源
28 南龍石澗  「

大東山、排頭頂及石獅山以西的石澗
29 鳳大南坑
30 西龍石澗  「
31 西龍左源
32 降龍石澗  「
33 龍躍石澗  「

石獅山、排頭頂、大東山、二東山及圓石峒所夾的谷位
34 黃龍石澗  「」「」「
35 下東龍右澗
36 東龍右澗  「
37 東龍石澗  「」「
38 東龍左源
39 小藏龍石澗
40 藏龍右源右支
41 藏龍右源左支  「
42 藏龍中源
43 藏龍左源  「」「
44 藏龍左澗
45 右龍右源  「
46 右龍左源
47 黃龍右源
48 龍嚎右澗
49 龍嚎石澗
50 左龍右源
51 左龍左源  「
52 懸龍石澗  「
53 龍顎石澗  「
54 臥龍石澗  「」「」「
55 臥龍左源
56 北龍右源
57 北龍石澗  「」「
58 圓石峒西坑

圓石峒及婆髻山以北石澗
59 低埔坑  「
60 下圓石峒北坑
61 上圓石峒北坑
62 低埔坑右源
63 婆髻西北坑右澗
64 婆髻西北坑右源 / 婆髻西北坑6號澗
65 婆髻西北坑左源 / 婆髻西北坑5號澗
66 婆髻北坑右源
67 婆髻北坑左源 / 婆髻西北坑4號石澗

備註:
」- 九大石澗之一
」- 東涌五龍之一
」- 梅窩五澗之一
」- 三大險澗之一
」- 「香港山澗叢集」內二百石澗之一

四城澗

為「大城石澗」430m的右源。若以 460m的橫腰山徑到訪,則在過了「肥佬麥」以後,向東遇見的第一條溪流就是此澗。「四城澗」名字出自 89年「」氏「暢游香港九大石澗」一書中,大概因流自 790m 的「四方山 / 大瀝」以南,故以名之。

此澗也有遊人以「大城東北坑」命名之,然只見遊人由「大城石澗」行至475米的橫腰山路,鮮有遊人溯行上段澗道。其實此澗上段為一大片石堆,也可通行。喜荒澗者不容錯過。另外,此澗在橫腰山徑處的西面為往昔「城門八村」之一的「南房肚村」,故稱此澗為「南房肚坑」可能更有代表性。

要留意的是:」氏「山澗叢集」內亦有一相似石澗名,為「四城石澗」。此溪為「草城石澗」於270m而出的左源。從地圖觀之,溪起源自「四方山」和 670m的「燕岩頂」之間的山坳,大多數時間均於「燕岩頂」南方依山勢流下,故建議改稱「燕城石澗」更為合適,亦可與上述溪流相區別。


下圖為13年7月盛夏時初探右源時影的,當年林木健康,感覺處處生機:

------------------------------------------------------------------------------------------------------

425米,「大城石澗」 (左) 和「四城澗」 (右) 分源位:

主源大城石澗」: 

右源四城澗」:






此澗左方為往日「城門八村」之一的「南房肚村」,是故乪田處處:




455米,右支源插入:

左主源 

右支源 




475米,抵橫腰山徑: 



自「肥佬麥」西來的山徑: 

東往「鉛礦坳」的山徑: 

繼續深入: 





490米,左右分源位 

左源有流水,但澗較窄,先入內一探: 

此位置本來左右也有明顯瀑流,但比數年前有更多藤蔓覆蓋,要穿過需一段時間開路… 

下為03年7月初探此澗時影的,為上圖左邊處的瀑流。但今日全被有刺的藤本覆蓋…

今右方蹲下仍有見瀑流,但若通過也要出剪…


還是先往右源入進: 

此源其實較闊大,地圖顯示比左源有更多分支,但成缺水狀,也多藤蔓,可幸亦很易便可通過: 

一樹橫臥阻路:


過後澗變回正常寬闊開揚狀:

且更有一寬瀑出現: 

下圖為13年7月6年前初探此澗時影的,當年林木豐盛,感覺良好。但最近這兩年經歷幾次強勁十號風球吹襲後,很多樹木倒塌了,環境也變得較為開揚。(其實很多澗也是如此)


此瀑其實頗為寬敞,但左方現被塌樹覆蓋: 












545米,再來左右分源位: 

左源直指「四方山」,但沒有分源,故只剩乾坑一條:

右源較大,仍有數條分源,亦還有流水,就此深入: 

前方仍有一濕壁: 

小型濕壁: 

濕壁頂下望: 


560米,又有左右分源位,又要決擇… 

左源其實較闊,但感覺比較雜亂,也缺水,不甚吸引: 

右源雖然較窄,但仍有流水,比較吸引,就此內進: 

但稍入小段便有塌樹:

跨過後澗更變成小坑狀… 

還是穿林返回左源。剛返回左源,下望有一帶刺藤蔓封路位。若當初選左源而上,就要剪開此位而過: 

 比起右源左源現變成林中石林狀,非常暢通,可快速上行:




其實此處石堆甚為廣闊,但澗谷位不甚明顯,最好跟GPS前進:


665米,疏林完結,要進入竹林:

可幸竹林中小坑稍通,可順利穿過之:

再上,澗正中央有大石,再被灌木竹林包圍,要開路前進:

但幾步之外的右側仍有疏林中的石堆可快速上行,當然由此前進:

又入回竹林中的小坑,好近地圖的源頭:

700米,澗右方開始遇見一層又一層的乪田,「四方山」也為往日耕作的地方:

710米,地圖上的源頭,已無澗形,隨意找較疏處前進。此處竹林不太茂密,稍稍推開枝條已可穿越:

720米,開始由右側疏灌木或草叢處鏟上山。回望上來的谷位:

已見「四方山東峰的石堆,「麥徑」所在處:

745米,抵「麥徑」,完成這條荒澗了: 

回望上來的澗谷:

上「四方山」時回望出澗處:

四方山東峰下望溯上來的「四城澗」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