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彌深石澗

起自「九大石澗」「昂深石澗」210m 的左支源,就是這條險峻的「彌深石澗」。「香港山澗叢集」內將此澗定為三星難度,但曾在夏季訪遊,在330m「上彌深右源支源起,幾個瀑壁需小心扶壁而上,行來有驚帶險,訪遊者宜有充足的心理準備。


上彌深右源

此為「彌深石澗」330m 處的右支源,入口巨壁斜傾,惹人攀爬,比主源更為吸引。深入探遊,初段幾個水成岩般的流水瀑布,行來使人暢意。值得留意的是,主源在此支源後,連串幾個險流需小心攀越,若想輕鬆離澗,這支源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下彌深右源

香港山澗叢集」內稱為「彌深右澗」。「」和「」本無特別分別,但個人習慣會將滙流為同一溪流的支流,稱為「」;而和溪流平行,不會匯流的另一條溪流,則稱作「」。不過,有時有些支流源遠流長,多數人也會只為此源而作竟日的旅遊時,就會將源升格為澗,作為另一條石澗看待,如「山澗叢集」內的「大城左澗」,「草城右澗」等等。

此為「彌深石澗」 290m 處的右支流。高聳的瀑壁在澗口阻隔一舨遊人探訪,深遊者請小心在較高處林間覓路入澗。澗內蕭索非常,且間中竹林封路,並不好走。然間中如上圖的瀑壁橫崖也可使不介意的細意品嘗。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筲箕灣坑

筲箕灣坑」源出「柏架山」東峰發射站,東北流至引水道稍下,再折而向北,下流至「柴灣道」與「阿公岩道」交界的「慈幼會修院」而出「筲箕灣」。

此澗自引水道稍入,澗容寬大,瀑壁亦惹人攀爬。橫腰山徑以上,仍有少量壁位可爬。值得留意的是澗旁有不少先民砌石的遺跡,相信為舊日耕作的田乪。


將軍左澗

西灣河」「耀東邨」以南,多條溪流自坡度頗陡的「柏架山」北坡瀉下。若以「將軍脊」加以定位,脊西第一條溪流,澗容寬大,源起「柏架山」北450米許的孤峰,下流至「東駿苑」,為「將軍右澗」;脊東則先有一條小溪流,發源自300米山坡許,可用其流向「耀明樓」稱作「耀明坑」,至於脊東第二條指向「耀貴樓」的溪澗,亦與「將軍右澗」一樣,為起自「柏架山」北孤峰的大溪流,但一左一右,故可稱作「將軍左澗」。

查「將軍左澗」為近年才有遊人探遊的溪流,網上呼曰:「耀東坑」或「耀東左澗」;但「將軍右澗」亦被稱作「耀東坑」或「將軍石澗」,十分混亂。況且上述三條溪流均流入「耀東邨」,其中「將軍左澗」和「將軍右澗」兩條澗容也差不多,無論那條溪流被稱作「耀東坑」均有不妥,故還是以「將軍脊」將此兩條石澗加以定位較為合適。

回說這條「將軍左澗」,引水道以下,澗容甚大,有寛大濕滑石坡面及流瀑,遠自「油塘」一帶也可遙見。但下段需自危險的護土牆小心覓位入澗,澗中的濕滑石坡亦要小心克服,訪遊者宜有充足心理準備。引水道以上,不要以為美景已數,多度突然出現的崖壁及瀑流有待旅人突破,澗道最後更在高聳的崖壁峽位上攀,澗勢才慢慢平緩至490米之「柏架山道」完成精采的旅程。


耀明坑

西灣河」「耀東邨」以南有多條石澗。此為「將軍脊」以東第一條溪流,流向直指「耀東邨」之「耀明樓」,故姑名以「耀明坑」,而其水務處標記則為 C25

自護土牆小心覓位入澗,澗道開揚易行,可作為上「柏架山」北引水道另一另類選擇。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小丑坑

大圓左澗」370米分出的右源,因直至「相思樹徑」聞名的「小丑石」,故名「小丑坑」是澗初段為小澗風貌,但臨近「相思樹徑」,瀑流一個緊接一個 (如下圖),行來使人暢快。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畢拿山南坑

畢拿山」為「」名「Butler」之「」譯名稱,此山土名「大馬山」或「馬頭嶺」。現所述的溪流發自「畢拿山」,向東南流入「大潭水塘」。自 220m 的橫腰山徑入澗,澗道暢通易行,但澗末消失在陡峭的「畢拿山」南坡叢林中。


畢潭右澗

「畢」拿山流至大「潭」水塘的「畢潭石澗」有兩條,西面源自「渣甸山」和「馬背頂(現地圖誤植「小馬山」於此) 」之間的「分水坳」的,保留原名稱作「畢潭石澗」,由於有巨石形成的石室孔道,也是「山澗叢集」內百澗之一,故有較多遊人到訪;至於現所說的,源自「畢拿山」和「馬背頂」之間的山坳的溪流,則稱作「畢潭右澗」以資識別。

回說「畢潭右澗」,由於遠在水塘篤中,故需一段轉折才可入澗。中段一段滑水坡道,最令人津津樂道,完全溯澗者,可在「馬頭嶺」(「畢拿山」之土名)和「馬背頂」之間的「馬頸」處竹林竄出。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鳳峰北坑

鳳凰山」以北,山形陡峭,故起多道急流。最為人熟識的是可登遊「羅漢三塔」的「羅漢坑」,其次就是這相片的主角,「鳳峰北坑」。

是澗為「羅漢坑」以西的第一條溪流,澗道大部份易行,但中段突起一高聳巨壁,在壁左邊緣扶技上攀,行來有驚帶險,訪遊者宜小心從事。澗的出口處,正是「 鳳冠北巖」的「滴水岩」。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下雙龍右源

此為「雙龍石澗」自 150m 分出的其中一右源。在橫腰山徑以上,澗道開揚易行,也有少量較陡的坡面可爬,出澗位正是「鳳凰徑」一處許多遊人也會停下歇息洗面的小流瀑及水池。不欲搭級而上「雙東坳」的人,這短少的澗道會是另類的選擇。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獅頭坑

此為「屏風山」與高 486m的「大瀝嶺」之間「平頂坳」向西流至「龜頭嶺村」之溪流。此坑因源頭處一小山丘名「龜頭嶺」或「獅頭嶺」(302m),故名「獅頭坑」。

查「屏風山」「平頂坳」以北高 486m 之山嶺今作「龜頭嶺」,經「黃垤華」攷之,實為誤植。此山土名「大瀝嶺」或「大瀝頂」,山西餘脈302m 處 一突起小山丘,才為真正的「龜頭嶺」或「獅頭嶺」。其實此山丘從適當角度觀看,西面陡峭異常,彷從溪中突然隆起一樣,氣勢超然,相信因形似「龜頭」而命名,今遊人經過附近,宜駐足遠看細察一番。

回說「獅頭坑」,「香港山澗叢集」及一般遊人均稱作「丹竹坑」。但因「丹竹坑村」北另有一可行溪流,為了方便定位,宜將「丹竹坑村」以北的石澗稱為「丹竹坑」;而「龜頭嶺村」以南,流自「獅頭嶺」的石澗稱作「獅頭坑」,以資識別。此坑近日再訪遊,發覺幾年前入口處的引水道已消失,周圍泥土被翻起,土地發展已靜悄悄深入谷中 。


雙龍左源

發源自「雙東坳」一帶,流至「貝澳」而出海的「雙龍石澗」,因流經「貝澳」,以往又稱作「貝澳石澗」。「貝澳石澗」這名稱本無不妥,不過,近來開始較多遊人探遊「雙龍石澗」和「青龍石澗」之間的荒澗,而這荒澗更直接流經「貝澳村」的心臟地帶 (「貝澳新圍」和「老圍」村之間) 而給賦予「貝澳坑」之名。為免混亂,「雙龍石澗可能不應再叫作「貝澳石澗」

回說「雙龍石澗」,是澗在 250m 許的橫腰山徑以下,源分四支右源,較可嘗的是由東數起的第一和第三支源;至於山徑以上,在 330m 澗道更如蝴蝶雙分,故名冠以「雙龍」之名。上圖即為 330m 分出的左源,最令人激嘗的是其入口成寬大石坡流水狀,頗惹人憐愛。


上北天門石澗左源「落鳳坡」

為「北天門石澗」在 550m 分源的最高左源,就如前文所述,因出澗位草坡頗陡,故被遊人戲稱「三國時代」的「落鳳坡」,即與「臥龍」「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死亡之處。

是澗全澗景調一緻,綠油油的令您目不暇給。臨近出澗,也有兩壁互峙的景色可嘗。


下北天門石澗左源

發源自「鳳凰山」兩極峰之間,高 890m 「陰洲球」的「北天門石澗」可謂源遠流長,「地塘仔」以下通常稱作「曹溪」,於240m 有兩條左源,稱作「下曹溪左源」和「上曹溪左源」。「地塘仔」以上也有兩支左源,550m 的較高左源,遊人因離澗的草坡頗陡,戲稱「三國時代」的「落鳳坡」;400m 的左源則向來沒有名稱,下圖則為這支荒流。

澗的開端,沿瀑綁有粗繩,一些石坡面更落有石屎踏級,不知何故。澗出口為一草坡,對正著名的「南天門」,不介意的,也可呼曰「南天門北坑」。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牛塘北坑右源

此為 470m 「牛塘山」以北,聞名的「鳳東飛瀑」以南的石澗。「牛塘北坑」一名早見於「祈麟峰」的著作,不知何故,網上只見「鳳東下坑」一名。然只要細心思索,「鳳東下坑」此名頗有問題,因為是澗不是位於「鳳東」飛瀑水平面以「」的石澗,而是位於「鳳東飛瀑」以「南」。命名「鳳東下坑」者相信只按一般看地圖時,地圖的北面要向上,而地圖的南面要向下就亂用「」字,實大謬也!  其實看地圖時不一定要將地圖的北面放在上面,行山行進途中,更重要是「正置地圖」才可容易找出方向。

說回「牛塘北坑」,有3條可行的石澗,一般人行的是中源,而上圖則為發自 600m 最高源的右源



青龍左澗

此澗為聞名的「青龍石澗」以西的第一條石澗。從地圖查看,實為「青龍石澗」其中一條左源,流自「大東山」「螭蟝石」正南方。澗雖陡峭,在乾爽天氣探遊,頗富攀爬之樂。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茶壼咀坑

茶壼咀坑」是澗又名「鳳壼石澗」,為聞名的「南天門石澗」於 320m 的左向支流。上圖為澗中較為可取的瀑壁,雖有數路可登,但訪遊者宜慎選路徑,以免被困上下難安。



牛塘飛瀑

牛塘飛瀑」,似乎很久以前已有人訪遊。雖然入口細小,但遠在「長屻山」和引水道觀看,一巨壁橫亙其中,頗惹人探遊之念。今訪遊之,發覺此壁細分兩層,上層較闊大且峭陡,探遊者宜小心開路上攀沙石浮滑之陡坡。

由於「牛塘飛瀑」入口較細,相反其右支源牛塘右澗」入口較闊大,故探遊右支的遊人較多,慢慢更將右源「牛塘右澗」錯認為「牛塘飛瀑」,今極宜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