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花籃坑

花籃坑」,七八十年代的旅行書籍曾記載為「戶洲溪」,然「」正字應為「」,故應稱作「烏洲溪」。「花籃坑」為已故旅行界前輩「李君毅」後來因溪中獨特的壼穴「花籃」而才改的。

回說「花籃坑」為一非常偏遠的石澗,從陸路前往,最易者為從「下苗田」登「大峒」,於295米高的「跌死狗」東轉行山徑北落,也至少要三至四小時。若要全溯「花籃坑」,由於澗中上段分源頗多且紛亂,需小心覓路,至少要個半小時才可完成。遊者宜充份掌握時間及熟識路途才方前行。

由於九幾年 ()曾到過「花籃坑」澗口觀瀑,對此地帶有一定認識,故今試從「凰凰笏頂」東西峰之間「鳳腰凹」下溯「烏洲塘東坑」,再轉溯「花籃坑」至「鹿湖峒」出澗,完成一美滿的深度遊。

註:當年先於「紅石門村」紮營,繼而輕裝至「烏洲塘」觀瀑,再全綑「黃竹角咀」北岸,於咀端「流水坑」側上回山脊,再夜行回「紅石門村」休息,到達時已近午夜十二時,倦透了…

由「烏洲塘」海邊望向「花籃坑」澗口,澗口右側被斷崖所抱,形勢甚佳:

烏洲瀑」(曾有著書者作「長窩瀑」,但「長窩」在此澗背面,遠離此澗,應呼曰「烏洲瀑」才對) 深藏谷中,於「烏洲塘」石灘面難以觀看,甚是神秘:

花籃坑」澗口回望「烏洲塘」石灘面 (「烏洲塘村」東面村屋所在):

灣口的「烏洲」,又名「戶洲」或「門戶洲」:

花籃坑」澗口:

入澗初回望:

一進入已有一大潭及寬大石坡面:

已有頗大的壼穴,證明此澗夏日流水頗盛:

聞名的「烏洲瀑」,昔冬日只剩涓涓流水:

於右側上攀,可見瀑面其實頗斜:

下望「烏洲瀑」下的潭水:

今上瀑少水,可正攀而上:

正攀時可見瀑頂成連續兩壼穴:

瀑頂澗道兩邊成崖:

相機至此,兩張 memory cards 竟也 full 了,惟有改用質素較差的手機影了…

到達另一景點,被一石樑所抱的壼穴「花籃」:

下望「花籃」:

花籃」後澗道變得平順易行:

一段清幽之途:

短崖相接,有點「苗三石澗」的影子:

45米見左方有一大石坡面,樹上繫有許多路標,為小徑溪交界處,此時左可至「跌死狗」側,右至「紅石門村」。淺遊「花籃坑」者宜於此處離澗。

-----------------------------------------------------------------------------------------------------------
難得再次到訪此地,先到廿年無訪遊的「烏洲塘村」西面村屋群。下圖為往廢村的山徑:

此西處的「烏洲塘村」仍可明顯見到廢屋:

另一廢屋,只剩牆基:

-----------------------------------------------------------------------------------------------------------
重入澗道,已過了二時,澗源不明,又要急走了…

這段開揚的澗道不錯呀,有點似「大水坑 (地圖誤名:黃竹涌)」:


55米,一左源成直角插入澗中。下圖為左右分源處:

左源入內一看,有一寬大石坡流面及大潭,非常吸引,真要來日再探﹗

主源再入,有一大潭,然冬日池水甚為混濁…

另一小潭瀑:

澗旁田基處處:

另一處美景:

突然出現一被環壁擁抱的壼穴,仿似小型「老龍潭」:

右方跨過後,仍有兩個小潭可嘗:


75米,至另一左右分源位。此處環境頗為紛亂,需小心覓主源而行:

左相:左主源內進一看;    右相:右支源入口:

左主源稍入,出現一令人暢快的寬大石坡面,夏日必成「碧水灘」般的美麗景貌:


沿石坡面爬升約30米到頂後回望:

澗道開始向右轉:

120米許,左支源插入主源處:

左相:左小支源;       右相:右主源

右主源續入,澗成缺水狀,環境再度開始紛亂:

平順一段後,135米再遇見左右分源位,又要小心覓路:

左主源續上,重新見有潭水:



此處附近也有數個左小源位,但主源則有一大石坡面:

再次暢順易行:

已過了三時,林中斜陽照下,在此偏遠荒地,希望可順利出澗,不用鏟太耐林…

依然暢通,急走吧﹗

回望上來的谷位:

245米為最後分源位,此時應小心覓得左方小谷位上進:

疏林,正,不用鏟﹗

見到山徑了﹗估不到完全不用鏟就可全溯整條「花籃坑」﹗繼由澗口溯起,連影相及食lunch,用了一小時四十五分就出澗,算是不錯了。

山徑回望出澗位:

出澗位置 (255米) 對正「鹿湖峒」東的山坳位,有危險警告牌為記,非常易認:

三時四十五分,相隔「橫嶺山脈」最低處「紅石門坳」遙望尖銳的「觀音峒」和遠處稍尖的「大峒」,還有漫漫長路,但已非常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