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大處地方的溪流,以「黃竹瀝 / 沉船坑」因擁有兩壁相夾旳曲峽最為出名,其次為最近十年才有人踪的「蜥蜴坑」。然而,此山嶺地帶最大的溪流當然是發源自上述群山環抱的大谷位,向東流入「東灣」的「蚺東石澗」。
流入「東灣」的「蚺東石澗 / 蚺東坑」,亦有人簡單稱作「東灣坑 (註2)」,相信路過的遊人著實不少,但真正溯過的人可謂甚少。查此溪流闊大,支流眾多 (曾有人溯過的有「米東石澗、蚺東石澗主源及右源),尾段往往更有異壁聳立,為此地區的一大石澗。
今以「蚺東石澗」主源為目的內進,至「蚺東石澗右源」澗口,見右源澗口成一美麗的瀑流,水源比主源更豐 (地圖顯示右源由更多支流滙流而成,是故水流更大),便轉溯右源而上。此右源在經過一段昔日田乪組成的林蔭地帶後,隆然升起幾塊大壁。此壁位其實遠自「東灣」沙難也可遙見。大壁以上,仍有連綿壁位可供愛攀爬之人繼續飛躍而上。愉快的旅途在最後經一小段林中溪流後,便可輕踏草坡離澗至「蚺蛇尖」至「米粉頂」之間的脊位。
往「長咀 / 大浪頭 / 鳳角」時回望「東灣」及入澗位:
沙灘盡處開始入澗:
「大灣」而來的山徑:
「蚺東石澗主源」和「米東石澗」分源位:
澗道依然無甚起伏:
60米處,遇1964年興建的「東灣坡」:
壩頂人工小石堤:
「蚺東石澗右源」澗口,瀑壁非常吸引,水亦較盛:
右源入口:
「大灣山 / 掌牛山 / 掌牛墩」北來的小支流,已為泥石流破壞成開揚狀:
受不住右源瀑壁的引誘,開始上攀「蚺東石澗右源」:
85米,此地田乪處處,為昔日耕作之處。田乪左盡處為一左小支流:
145米,分左右二支處:
「右支」亦受泥石流破壞,為一泥溝狀:
「左支」深入不久,開始激攀連續數塊大壁:
需小心應付:
安全抵達壁頂回望:
小段林位後又起一陡坡:
此壁位甚陡,最好於壁右邊斜坡繞上:
繼續壁連壁而上:
相右:澗邊亦有一塌坡位:
塌坡右入林中溪流而上:
最後一小壁:
溪右輕踏草坡完成此愉快的攀爬之旅,昔大霧籠罩,零景觀:
以下為一個星期後的補影:離澗的位置 (認住此大石) 及景色
下望「蚺東右源」的谷位:
此時距「蚺蛇尖」只是咫尺之近:
-----------------------------------------------------------------------------------
(1) 通常的說法謂因其山勢似蜿蜒昂首的「蚺蛇」,故名,然此說法是近數十年才開始流行的,似是後來根據地形而追加的。
(2) 亦有人云當地每多「蚺蛇」而命名。查「蚺蛇 boas 」屬「蚺蛇科 Boidae」,雖然和「蟒蛇科 Pythonidae 」的「蟒蛇 pythons」 相似,一些學者更將「蚺蛇」和「蟒蛇」放在同一科內,然而「蚺蛇」是胎生,大多分佈在「新大陸」, 即「美洲」,少數在「馬達加斯加島」,「香港」和「大陸」也不產;「 蟒蛇」是卵生,分佈在「東南亞」,「澳洲」和「非洲」。因此,若「蚺蛇尖」所指的真是蛇類,應是本文中的「蟒蛇」。由於此蛇不同彼蛇,況且「蠎蛇」在「香港」境內分佈廣泛,為何只有這山峰被冠以「蚺蛇」一名?這說法似乎也很有問題。
(3) 另外,「蚺蛇」的「蚺」,「粵音」為「嚴」。在「粵語」中,「嚴」蛇,即「檐蛇」/「簷蛇」,亦即「蜥蜴」中的「壁虎」是也。「香港」有紀錄的原生「壁虎」也有六種。不過,要留意的是,「蚺蛇」一名由來已久,故與後來近代才在「港」居住,以「粵語」為方言的「廣府人」的稱作「壁虎」應無關係。
(4) 最後,據「饒玖才」「香港地名探索」一書指出,「蚺蛇」在未有「廣府人」之前的年代,在「輋人」和「徭山」的原意是指「大牛」。1958年出版的「Hong Kong Gazetteer (港九地名誌)」也指出「蚺蛇」所指的真正意思為「she ox」,即「big ox」大牛是也。「大牛」可能才是「蚺蛇灣」和「蚺蛇尖」真正的含意。
-------------------------------------------------------------------------------------
註2:「東灣坑」為「新界」東北「往灣洲」東面,流出「東灣」的溪流,一般地圖均有顯示。而「西貢」此處的「東灣坑」應為遊人隨意而改的名字,沒有地圖使用,是故最好還是不要使用,以免與上述地名相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