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小菴坑


-----------------------------------------------------------------
承「大菴坑」篇蓮澳村」至「小菴山村」的路跡中途難覓,還是跟從上次的足跡,由「坪朗花園」側先沿石屎村徑往「大菴山村」,再循古道石階往「小菴山村」,再覓路入澗。

大菴山村」再上的古道石階,中途一段竟種有一排「」樹:

又抵「大小菴山村」之間的山坳,四叉路口:

覓得小徑下降「小菴山村」途中回望,有支路可入澗 (但經過梯田處路跡不明,要小心覓路)及通至「蓮澳村」(下圖左方大樹右側):

出現往「龍丫排村」方向的石階古道 (此「龍丫排古道」為「十四條古道」之一。

-----------------------------------------------------------------

沿石階而下,先探索神秘的「小菴山村」,先有只剩牆址的廢屋兩所:


再深入一看,終至「小菴山村」村腹,共有四五間村屋密集其間。第一間已被「榕屬」植物絞殺中…成為「樹屋」:




樹屋」內:

樹屋」南另有一屋:

第二間屋另一角度:


東面第三間廢屋,被植物吞噬中 …未知第二還是第三間廢屋,才是「温氏宗祠」?

第四間廢屋:

此處路跡不明,但繼續探索,仍見四、五間廢屋:


也是廢屋的牆基:


開始覓路入澗,回望「小菴山村」所在的叢林:

強行剪通至一小溪 (「小菴山村」和「小菴坑」之間的小溪):

過溪即見一石砌結構: 

腳下有無數瓦片,應也為一廢屋。估不到「小菴山村」也有頗多村屋:

翻查資料所知:
(1) 三百年前,原籍「廣西」「茅田」「」氏先到「大帽山」東北「四方山」畔建「四方山村」,更開拓梯田。(註)
(2) 百餘年前,有「」氏二人遷往山下,兄長遷往「小菴山村」,為弟的則遷往「新塘村」。
(3) 百年前,村民再從「小菴山村」遷往「龍丫排村」。
(4) 現再有部分村民遷往「白田崗村」。

註:關於「四方山村」,甚是神秘,只得這筆資料。但現往遊「梧桐寨」「散髮瀑」頂,再循山徑上「大帽山,會穿越一廢屋,位置為「四方山」西北面。七十年代「長風旅行隊」因其地近「猴岩」而在地圖上標作「猴岩(村)?」。未知此是否傳聞的「四方山村」?
-----------------------------------------------------------------

離開廢村,續沿古道石階下降至150米開揚位,再沿草坡橫切入澗 (其實中途有一塌樹位可跟路標輕鬆入澗,但想再探以下一小段,故棄之):

剪開一洞才可入澗:

流水聲大作,原來廢村以下已有靚瀑可嘗: 

沿級級水階爬上。此為上瀑: 


小型雙瀑,有點庭園景色的感覺: 

170米,溪左右皆有路標,為地圖無show的路徑。現仍處廢村以下的高度。 
下為東向的路徑(在大樹右側而上),應可通至「蓮澳村」,但其中一處路段塌荒,梯田處再有草叢阻路,嘗試穿越但未成功…他日再試:

西向的路徑,可輕鬆駁回「龍丫排古道」(此為最容易的入澗之處):

橫山徑上望澗道:

高逾一人的「海芋」:




185米,遇地圖有show的正式橫腰山徑:

東向的路徑,應可通至「蓮澳村」,然因颱風的破壞,山徑通至電塔位山脊附近時路標及山徑又消失,未能成功穿過…又要待他日再探:

西向的路徑口,可水平通至「小菴山」廢村,然中途梯田處草叢覆蓋嚴重,路標消失,要費一番力氣才可穿越 ,未熟路者宜小心從事之。(另,今旅行隊綁的帶是不入廢村而高繞其橫過的。若想由此想通走廢村,就要強行開路穿過。):


開始出現一連串瀑布,為「小菴坑」最令人激嘗的一段澗道:

不要想太多,就在右瀑正攀而上吧﹗

小心爬上頂後回望:

經過一稍密的地方後,又有一深潭,伴以高瀑:

此瀑高約兩層,腳位細小難攀,要覓路繞過…

左方林中有一大石阻塞過不到 (事後才知前人都是左方林中而過的…),惟有在右方強行剪過棘林,藤網交纏的地方而過。下為花卻半小時光景才剪出的「洞」,回望中:

小菴坑」十號颱風後,塌樹頗為嚴重,這已是小菜一碟:

回望阻路樹:

繞過塌樹位後,再出現精采流瀑:










此瀑攀爬頗險,左繞吧﹗

一連串瀑頂後回望:

颱風威力…

270米,進入平流一段,開始出現昔日耕作的乪田:







295米,遇地圖上的橫腰山徑,兩邊皆有路標: 

東向上山坡的山徑:

西向的山徑 (可通回「大菴山村」和「小菴山村」之間的陡峭山脊小路):

300米,一段塌樹藤網封路之途:



又來…


一小峽位:


又塌樹,跨過它吧﹗


嘩﹗今次要強行通過… 

325米,又遇橫腰山徑,下圖可見溪左方有山徑上山坡 (左下方樹葉翻轉處): 

右方也有山徑,踏上幾步下望小徑過溪處:

右方急上山坡之路徑,應也駁回「大、小菴山村」之間的山脊路: 



340米,嚴重的塌樹位。不得已,唯有在溪右林中剪過去… 

溪右方林穿越中…

駁回溪中。左方只剩樹基: 




瀑頂樹倒阻人前進:

穿過後回望:

此時小溪兩旁非常茂密:

又是高過人的「海芋」:

375米,回望左方的直壁位:


又一嚴重塌樹位,應有數棵大樹倒下…


就是下方的洞穿出來的… 

繼續爬上去,穿過去…

385米,回望剛在的塌樹位,為右方山坡處倒下來的: 

前方缺水,山谷處有刺的藤本阻路,慢慢剪過去啦…


穿過這「洞」可重見有水的澗道:

穿過這個位後:

澗道突然變得闊大易行,兩旁皆為高大林木,底層為疏林,與下面茂密的澗道完全不同 (400米左右):

輕鬆易行,再無困足的感覺,太好了:

回望中,就是如此闊大易行:

約400米,最後一濕壁,已差不多無水:

仍有澗形可跟:




515米,經疏林駁回「走馬崗」旁的山徑:

抵588米的「過洞山 / 過峒山 / 大奄山」,可任展歸程:
(留意:588米西北方515米的山丘方為「走馬崗 / 螳螂山」